close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十九大精神在河北

——再訪塞罕壩機械林場

塞罕壩白水營林區的樹林裡,青年先鋒隊的隊員們踏雪入林作業。 記者賈恒 趙海江 田明攝

作為記者,我們都曾多次到塞罕壩機械林場采訪,但都不是在冬天。

冬天的塞罕壩,綠色褪去,遊人走瞭,也很少再看到各路記者,但白雪覆蓋下的沉靜中,希望仍然在蘊育,力量依然在積蓄。冬上塞罕壩,我們探尋著這片林海雪原別樣的美,這種美,同樣沖擊著視覺,同樣震撼著心靈。

冬日塞罕壩銀裝素裹,車輛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 記者賈恒 田明 趙海江攝

冬天的塞罕壩是白色的,但綠色的夢想從未缺席

白色,是冬天塞罕壩的主色調。白的樹、白的林、白的路、白的湖,晶瑩的雪花在風吹動下,隨物具形,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11月27日下午,氣溫達到零下近20攝氏度,皚皚白雪間,松枝晃動,塞罕壩機械林場下屬陰河林場白水營林區的一處山坡上,十多名青年先鋒隊隊員正在給落葉松修枝。

在陰河林場白水營林區,青年先鋒隊隊員們踏雪入林,給落葉松修枝。? 記者賈恒 田明 趙海江攝

10米多高的落葉松根部長出的多餘枝杈會影響到樹的生長。年輕人手裡都拿著長約80厘米的刀鋸,在樹的根部把那些多餘枝杈鋸掉。如果用電鋸修枝會留下難看的樹斑,所以塞罕壩人修枝從不用電鋸,都使用刀鋸。這讓作業顯得很吃力,一陣忙碌後,姑娘小夥子們身上就出汗瞭。

為瞭打造一支素質高、技術精、功夫硬的青年職工隊伍,陰河林場把35歲以下在編的19名青年人組織起來,成立瞭青年先鋒隊。隊員楊群告訴我們,前些天,他們在山上作業時,突如其來的大雪阻斷瞭回林場的路,大傢隻能待在營林區裡等待救援。一連數天,沒水,沒電,沒手機信號,隻能吃咸菜、喝稀粥、住工棚,“真覺得苦瞭,可想想前輩們,這又算得瞭什麼呢!”

這次采訪,我們見到瞭84歲的林場第一代職工張國軍,老人曾講起他在塞罕壩上過的第一個春節。因為被安排值班,又沒法給傢裡捎信,直到正月初八他才下壩回傢。“到瞭村口,遠遠看見直勾勾站在那裡等瞭我好幾天的老母親,眼淚‘刷’地就下來瞭。”

如今,張傢三代共有14人從事林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當年那麼苦都能堅持,現在條件越來越好瞭,小字輩們怎麼就不能幹好呢?”張國軍揮瞭揮拳頭,“這綠色接力棒一定要傳下去!”

11月28日,塞罕壩林場望海樓上的瞭望員劉軍、齊淑艷夫婦冒著嚴寒檢查山上的標志旗。

這是密林深處一幢外觀無奇的白色小樓,五層16米高,一點也不雄偉,但這裡卻是塞罕壩林場的一雙眼睛。望海樓上,瞭望員劉軍、齊淑艷夫婦剛剛完成一次瞭望,高興地把我們迎進門。窗臺上,各種綠植綻放著綠色,粉色的仙客來和紅色的倒掛金鐘正開得艷。

望海樓的四周掛著許多五顏六色的彩旗,迎風飄舞,在林海中顯得格外明艷動人。這些彩旗是黨的十九大開幕那天夫婦倆親手掛上的,當時他們還用平板電腦收看瞭開幕會,聆聽瞭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別看我們整天守著林子,國傢大事一點都漏不下,總書記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那段,我們聽得真真兒的……”劉軍一說起話就笑。“看見人總是稀罕,沒想到這回來的還是老相識,更高興啦……”

冬天,望海樓一帶的風力大都要在七八級以上,雪後,火險程度雖說減輕瞭一些,但按照規定,望海樓裡至少還要留下一個人值班。夫婦倆人長年廝守,誰都離不開誰,所以每年冬天都是兩個人一同留下來。齊淑艷說:“你們看窗外這片林子,11年前,隻有兩層樓高,現在已經超過五層樓瞭。它們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我們可舍不得走!”

當夜,我們留宿在望海樓裡,外面呼嘯的風聲和劉軍每隔15分鐘就要上樓頂瞭望的腳步聲,讓我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50多年來,塞罕壩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這也印證著一種力量,無論到瞭什麼年代,無論用上多少高科技,什麼都不能代替人的堅守,不能代替人對樹的感情。

塞罕壩精神植根於塞罕壩140多萬畝的土地,源於成百上千名塞罕壩務林人的奉獻奮鬥,成長於塞罕壩砥礪奮進的綠色事業,是三代塞罕壩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而成,這種精神是很多人能夠在偏僻角落堅守一生的漫長詮釋。

雪落塞罕壩,一片純潔靜謐。

冬天的塞罕壩精氣神十足,綠色的希望蘊育在汗水中

11月27日早上,大雪封山,陰河林場職工張振江給汽車換上雪地胎,匆匆趕到苗圃基地。雲杉苗、樟子松苗、落葉松苗,張振江一畦畦查看個遍才把心放回肚子裡。

“從一粒種子,長成30厘米的樹苗,我照顧它們4年瞭。”這些樹苗就像張振江的孩子,“明靜電除油煙機價格年開春它們就要上山瞭,現在可不能有一點閃失。”

在大黑山陽坡,總場林業科副科長范冬冬爬冰臥雪,觀測墑情。盡管已勘察多次,可他仍覺得不踏實,努力把每個細節都銘記於心。他做的這項工作,是在為明年開春新的造林攻堅戰做準備。

目前,塞罕壩的造林攻堅向著最後的1萬多畝石質山坡進發,林場立下瞭“軍令狀”——到明年全部啃下“硬骨頭”。這就是說,到時塞罕壩林場裡除瞭道路和建築物,所有的地方都靜電機保養會種上樹,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

塞罕塔下,第三鄉林場壩梁營林區生產科的員工正在做森林調查設計。檢尺、打漆、記錄、確定邊界,為明年這個地塊撫育間伐提供科學依據。需要間伐的林木,要打上紅色漆,需要保留的,則打上藍色漆。

曾經,塞罕壩的林子是按每畝333棵造出來的,如今,隨著滿山遍野鬱鬱蔥蔥的落葉松一天天長大,它們相互爭奪陽光和水分,要想讓這片林子健康生長,就需要撫育間伐。間伐並不是單純的砍樹,它是需要設計的。哪株樹留下,哪株樹去除,經過撫育過的林子,每一片都像一個精致和諧的花園。

在王尚海紀念林,總場林業科副科長常偉強正拿著尺子一棵棵測量新引進的新疆雲杉生長數據。“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為我們指明瞭提高森林質量的方向。”常偉強告訴我們,人工純林樹種單一、難以形成穩定的生態鏈,需要通過間伐、撫育、林冠下更新樹種等人工手段實施近自然管護,營造復層異齡混交林。

冬天是積蘊希望的季節,塞罕壩人正在用心為這片綠色接續夢想。

忙碌瞭一個夏季,林場林科所所長程順正在沉下心來加快自己的研究。“多少年來,林業一直是一門經驗學科,而未來一定會走智慧林業發展之路。”程順主持研究的“華北落葉松樹幹曲線和計算機模擬造材系統”已經取得初步成果。這套系統開發成功後,能利用計算機系統模擬出最科學的采伐,實現森林科學利用率最大化。

在塞罕壩,我們還聽到瞭一則新聞——今年年底,塞罕壩機械林場將完成第一筆碳匯交易,實現200多萬元的碳匯交易收入。

“這幾天我們正在和北京的中介機構接洽,並且簽訂瞭合作框架協議。按照約定,12月就能實現6到7萬噸碳匯的交易,交易價格將不低於每噸40元。這對塞罕壩來說將是歷史性的一刻廚房油煙處理。”在總場林業科科長李永東看來,碳匯交易資金可以用來更好地撫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質量,形成林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個新的例證。

“百萬畝林海來之不易,如何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更大的生態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考題。”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說,這段時間,林場上下都在認真學習十九大精神,越學越覺得眼前這片林子大有可為,綠色發展大有可為,建設美麗中國大有可為。

冬美塞罕壩,美在景色,美在心靈,美在夢想,美在希望……(記者李建成、陳寶雲、王曉東、曹智)

點擊進入專題
8BF7E025AD0EA42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np065r0d7 的頭像
    lnp065r0d7

    討厭聲音驗證

    lnp065r0d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